网站地图
考生问答
首页 · 报考专业和职业规划指导 · 详细内容
报考专业和职业规划指导
大学生素质与竞争力——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者:[] 来源:[] 浏览:[23242] 时间:2020/9/3

具备一定的素质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条件。各类学校都把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教书育人的基本目标。作为即将走向社会、自主择业的大学毕业生,应当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从而保持比较高的竞争力。

    具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身体心理素质

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保证。身体、心理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人体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

1.身体素质

身体就是人的生理存在的物质实体。现代科学对人体发育的深入研究,已经了解了人的身体发展的基本因素,了解到子女通过遗传信息继承父母的生理特点,良好的环境与营养可以增强身体健康,除了劳动之外,体育锻炼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体的全面发展。

健康优美的体魄,充沛旺盛的精力,坚强不屈的意志都是身体健康的表现。健康的身体是独立生活和社会做贡献的物质基础。虚弱的身体不仅影响个人的生存和幸福,而且还可能成为别人的负担,可能难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身体素质一般是指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个系统、器官技能在肌肉工作过程中的综合反映。因此信息、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和体育锻炼等因素对于人的身体素质具有重大影响。

身体素质可以生动具体而又综合全面地表明一个人的生理肌体状况。它主要包括感觉、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和协调等方面:感觉素质包括形态知觉能力(对物体或图像的有关细节的认知能力)、颜色分辨能力和空间判断能力;力量素质是指人身的肌肉在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能力,它是人体运动的首要素质;速度素质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一定运动的活动能力,主要表现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中的位移速度等;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对抗疲劳的能力,主要包括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柔韧耐力素质指人体运动时加大动作幅度的能力;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比较复杂的条件下灵活、快速、准确地完成某种动作的能力,是身体多项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协调素质是指人体运动的协调性和完美性,包括眼睛、双手和双足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手掌与手指的灵巧程度等。

身体是一个人所有各种素质的载体。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是坚持工作、发挥聪明才智的物质条件。在职业岗位上,无论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都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身体的虚弱、疾病或缺陷,对于择业是很不利的。一些感觉器官的功能不良往往会被某些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2.心理素质

心理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

科学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脑是具有特殊组织形态、高度完善的物质结构的器官。它有反映客观现实的特殊机能,并由此产生了人的心理。也只有客观事物的作用,才能使人脑产生相应的心理。因此,心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人的心理是在自身高度发达的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劳动和语言的影响而形成的。人的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可以分成认识、情感和意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过程。认识过程即人脑反映客观实际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自我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人们不仅认识事物,产生情感,而且还要为实现某种目标采取作用于现实的行动。从确定目标,下定决心,选择行动方法,到执行计划实现既定目标的整个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认识、情感和意志这三种过程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心理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它是一个由量的不断积累到质的变化的演变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旧质到新质的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

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各种心理过程、个性特点的发展进度和到达成熟的时期各人都不相同,有慢有快,有长有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发展也不是齐头并进的,其间还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制约。

由个性差异而表现出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就是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条件和表现的形式;个性心理是影响和制约心理过程的品质和效果的最重要的主观因素。

影响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下列因素的影响是重要的:

遗传因素。它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它一方面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感觉器官的灵敏程度、运动器官的结构等渠道影响智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气质影响人的性格。如果没有正常人的遗传因素,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心理。无脑畸形儿和受过专门训练的动物都没有正常人的心理。

生理成熟因素。生理成熟是指生理机能和构造上的变化和发展,它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律。人的生理成熟也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心理发展的顺序和规律。脑的成熟与否对智力发展有很大影响。

社会生活条件。这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因素及其差异可使人的心理可能发展到一定水准,且具有某种差别,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心理是人脑对社会实践中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社会生活条件决定了人的心理发展。

教育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专职性,决定了它是按照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教育的,所以,它对人的心理发展起者主导作用。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活动参与下进行的,活动越复杂,心理活动的参与程度就越大。

人的心理活动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就心理过程而言,有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就个性心理特征而言,包括需要、动机、理想等个性追求,还有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点。

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主要指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心理素质是心理活动长期积累的升华和结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人的心理素质包括下列七个方面:

认知素质。认知素质是指人在认识活动方面形成的稳定倾斜和独特风貌。它包括感受性、敏捷性、准确性、独立性、系统性和稳定性等。要求在认识心理过程中,既有锐敏的感知、灵巧的思维和集中的精力,又善于使各种认知心理活动互相补偿,使发散——收敛思维交互作用,抓住本领,推陈出新。

情感素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带特殊色彩的态度体验。这个心理过程包括情绪、感情和情操三种发展水平。情感的取向应于祖国和人们的利益以及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情感的深度与广度应在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社会领域发展,要有理想,有道德,追求高尚美好,脱离低级趣味。情感要有相对稳定性,不可变化无常。情感的效能要有积极性,能够鼓舞人,激励人,催人奋发前进。

意志素质。意志是指人们为了确定的目标,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坚毅顽强地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素质体现在人的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和坚定性等方面。意志素质良好的人,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能够自觉地鞭策自己,为了实现目标而艰苦奋斗;他善于控制感情,约束言行,不骄不馁,理智行事;他在紧急重要时刻能够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积极行动;他一旦下定决心,便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矢志不渝,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排除万难、争取成功。相反,那种意志薄弱的人,面对成就或顺利环境回盲目乐观、忘乎所以,不思进取;在危难或逆境压力下又可能灰心丧气、承受不住,无所作为乃至成为逃兵。意志薄弱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大敌,任何用人单位都很重视应聘者的意志素质。

兴趣素质。兴趣是积极主动地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良好的兴趣素质体现在一个人的兴趣范围不过于狭窄,而使其智能在多方面得到发展;体现在有一个较有深度的兴趣核心,在此核心方面获得高深的知识,形成富有创造性的智能优势;体现在其兴趣核心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使之在个人成才之路上产生持久的动力,创造显著的成果。

动机素质。在追求某一目标、获取某种需要的过程中,人们会产生出推动个人行动的内在理论,这就是动机。良好的动机素质体现在一个人的动机要有正确的倾向性,使个人的各种动机建立在合法、合理的需要上;体现在他有一个远近、轻重搭配合理的动机体系,能够自行调节动机矛盾,坚持主导动机,协调有序地实现其他动机;体现在其动机的科学性,具有较大的可实现性;体现在其动机的持续性,保持主导动机的长期性;体现在其动机的明晰性,目标清晰明确,便于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性格素质。性格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因素,触及到心理活动的全部领域。良好的性格素质,首先体现在一个人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要正直诚信、礼貌友善、勤俭耐劳、乐于助人,善于与人和环境建立起和谐共处的关系。其次,是能够正确地把握性格倾向,热情开朗的外倾性和冷静多虑的内倾性各有所长和所短,要善于扬长避短。此外,还要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够独立思考问题,不观望或盲目从众,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竞争和开拓。

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各种心理素质在最高层次上综合而成的创造能力,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工、构思,以开辟新的途径(例如新构思、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创新素质对于成就一番事业、推动各种工作的蓬勃发展、开创新局面是极为重要的。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能否真正自立自强、建功立业的保证。古今中外,凡是大有作为的名人专家,无不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他们大多具有身处逆境而顽强拼搏、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宽容大度、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等优秀品质。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名学生进行了50年的跟踪研究,对其中150名最成功者和150名最不成功者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智力水平差别并不大,但在情感、自信心、毅力、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追求目标的内驱力等心理素质方面确有巨大差别。实践证明,正是由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对其成就有很大影响,所以,许多用人单位都特别重视新招职工的心理素质。这是许多用人单位进行面试的考核重点。

(二)智能素质

  智能素质即智力能力素质,它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素质和思维素质两个基本方面。

1.科学技术素质

科学技术素质是人们通过接受科学技术教育而获得的一种素质。它包含人所具备的科学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理论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运用信息和高新技术的能力等成分。

科学技术素质由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两部分组成。

知识结构。它是指一个人的知识体系由哪些因素构成和这些因素之间如何联系。一个人的知识体系的构成因素包括工具性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技术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工具性知识有外语、计算机应用、方法论、文献检索、制图、仪表测试等。自然科学知识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技术科学知识有机械学、电工学、计算机原理、电子线路、工程原理等。专业基础知识是根据专业需要所确定的一些基础科目和技术知识。专业知识是本专业应用的工程科学理论和技术。

知识应有合理的数据和结构。知识犹如无边无际的海洋,人的生命有限,只能掌握有限的知识。一个人应在某一方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为广泛的与专业、政治、生活有关的知识。“A”型结构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A”的左右两斜划表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间一横杠表示文理兼通;A字如同一座金字塔,表示知识基础宽厚、高低相宜、结构合理。具体来说,择业者应建立一种理工文管等领域交叉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智能结构。它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和能力所组成的动态智能系统。它分许多层次,包含有内在的心智因素和外在的活动表现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这些要素主要是智力水平、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造知识能力。智力水平包括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悟性、观察力和想象力。获取知识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等。应用知识能力包括实践能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和检测的设计与实践能力等。创造知识能力包括课题研究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等。

在智能结构中,智力和能力这两个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智力属于认识活动范畴,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功能。能力属于实践活动范畴,是人们运用智力和知识参与社会实践的本领,是智力在不同条件下的综合表现。一个人的认识与活动是统一的,所以,智力和能力是紧密联系的,能力反映和体现智力,智力可转化为能力,二者之有机结合便是智能。

知识经济时代的最明显特征是知识创新。时代召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此,就需要有不断创新的智能结构。有了不断创新的职能结构,就能根据既定的目标任务,通过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加工,产生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设计、新成果和新产品的能力。

应当看到,一专多能、广博交叉的知识结构,卓越的知识创新能力和高层次的综合能力都是本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特征。

一个人的科学技术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其知识结构和职能结构。作为择业者,大学生应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素质,具有丰富的基础知识、较高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效率,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样的人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可能如鱼得水,在业务实践中创造业绩,并从中促进本身科学技术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2.思维素质

思维是人类反映、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思维是人脑输入、存储、加工和输出信息的全部活动过程。实践活动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活动。人的思维活动有两个重要特性,即间接性和概括性。

所谓思维活动的间接性,是指人们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做媒介,理解、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以推测事物过去的进程,认识事物现实的本质,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人们常说的推断、预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就是思维活动的间接性的体现。

所谓思维活动的概括性,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例如,人们把高低、大小、形状不同而能结出桃子的树称为“桃树”;把桃树、梨树、杏树、枣树、苹果树等树木,依据其根、干、茎、叶、花、果等共性统称为“果树”。第二,是把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整理和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的结论。例如,前人每次看到“月晕”之后,总有大风伴随而来;发现地砖潮湿时,不久就要下雨;看到早晨天空有云霞,当天就会下雨,而如果夕阳带彩霞,则次日必为晴天;于是,得出了“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结论,作为谚语广泛流传。这一类概括,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了理性,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了内在规律,它对于人们适应、控制、改造客观环境是很有帮助的。

思维的间接性是以对思维的概括性的认识为前提的,二者密切联系,共同揭示了思维活动的本质属性。

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指人脑接受、加工、存储和输出信息的能力。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发展程度的外在表现。思维品质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思维的敏捷性。它是指思维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敏捷程度。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越强,他的思维敏捷性就越高。

思维的灵活性。它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良好的思维灵活性能够使人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机智地解决问题,在思维中灵活应变,突破陈规陋习,别开生面,出奇制胜。

思维的深刻性。它是指思维活动的深刻程度、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一个思维深刻的人,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能够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思维的深刻性是检验思维能力的主要标准。

思维的创造性。它是指思维活动产生出的有价值的独创见解和新颖观点。一个人思维创造性的优劣就表现在他的思维能否产生对社会、生产、工作、生活有益的创新见解和能产生多少这种有价值的创新见解。

思维的批评性。它是指思维活动中对思维素材(信息)的筛选、评估和对思维活动的检查的精细程度,对以有观点的批判程度。一个思维批判性较高的人,他对要解决的问题所依据的条件就会反复推敲,对假定的计划、方案会持审视态度,认真考虑,坚持原则,追求正确和切实可行。

思维的独立性。它是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度。良好的思维独立性表现在思维主体能够积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不受别人的影响和暗示,不盲从他人,不排斥异己观点,不敷衍塞责,依靠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

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们获取、加工、输出信息的方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思维主体在获取、加工、输出信息的过程中,通过多次重复,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维程序、方法和结构模式,这就成为该时代特定的思维方式,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这种思维方式进行思维活动。

按照同一种思维方式,不同的人一般会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因此,思维方式具有规范性和指向性。思维方式包括知识、观念、智力、方法、情感、意志、语言和习惯八个要素。这些要素各以一定的构成形态存在于思维方式中。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正是由于这些要素的不同特质及其在思维活动中的不同作用而形成的。

思维素质。思维素质是指思维主体的思维方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程度。狭义而言,思维素质是指思维主体的思维品质,即思维能力发展程度的外在表现。思维素质涵义的外延甚广,可以泛指人类精神文明生产方式的特点和发展水平。但是,我们谈到思维素质时,通常为狭义所指,即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批评性和独立性。

参加社会实践对于思维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在参加诸如军训、义务劳动、生产实习、科研活动、专题调查、技术咨询、勤工俭学、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发现了课堂教学与自身能力的不足,从而改变个人的思维方式,注重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开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素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完善的世界观的方法论,是强大的认识工具。大学生应当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唯物辩证法,增强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思想方法论水平,掌握符合社会实践发展的科学思维方式。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子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较高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总是对应着较强的民族思维能力。择业者的思维素质,大而言之,关系到一个民族发展的兴衰;小而言之,关系到个人就业后能否胜任岗位工作、创建业绩,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三)创新素质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追求新的理想,开拓新的生活,实现新的价值。人类生活的本质上创造,人类文明的源泉也是创造。创造力的萌芽、成熟和跃进正是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

什么上创新?古今中外有许多说法。在《韦氏字典》里,创新被解释为创造的能力,如创造或有能力去创造;产生新的前所未有之物;表现出有非凡想象力或发明的能力;对发明或想象的原动力的刺激。在我国《辞海》里:创新即创造,是指首创所前所未有的事物,如发明创造,创造新技术,设计新产品。俄罗斯许多学者认为,创新是人类为创造有意义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国内学者有关创新的观点也很多。一种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创新是指能够提供新的、首次创造的、新颖而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一切活动。另一种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所有的一致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

综合各种关于创新的定义,可以看出,每一种说法都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创新的本质,即包含有新的因素和成分;创新活动的关键在于创造性思维;创新活动的产品或结果新颖、独特、有价值。

1.创新素质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是互相联系而构成一个统一体的。其整体性是该事物的基本特征。这种整体性是由内部诸要素以特定的连接方式而形成的,并通过与其他事物联系来表现其性质的状态和过程。整体性的变化只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有新的要素加入或旧的要素离弃;二是原有诸要素的连接方式发生了改变。我们利用这种系统论的观点来考察创新成果的新颖、独特、有价值,可以认为,创新的本质在于一定的要素提取或要素间连接方式的重组。

在创新过程中,要想赋予某个系统新的功能,一种途径是要选取新要素加入其中,或者丢弃某些旧要素;另一种途径是改变要素间的原有连接方式。例如,经济体制改革,企业重组,技术革新,新材料研制,新产品开放等,都是这样的过程。

因此,可以认为,创新素质是指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综合而系统的智能因素。

根据创造学家们的研究,创新素质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智能综合系统。它包括创造性思维、智力、知识、个性品质和环境因素。

创造性思维是该系统的“中央处理器”的核心。从心理学观点看,人脑平时根据各种信息的输入已经形成了许多连接方式不同的系统(事物)。当出现有关某种需要的强烈兴奋中心时,原有一些系统就可能解体,并按照兴奋的需求重新组合成新的系统。由此得到前所未有的新的表象。这种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过程。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所参与的观念可以是具体形象,可以是抽象概念,也可以是二者兼而有之。就是说,创造性思维包含有形思维和抽象思维。

创造性思维还包含有灵性思维。由于潜意识里存有许多与需求或新信息有关的因素,这些因素一旦被某种需求或新信息激活,灵感的火花闪光,便会重组为新的连接方式,产生心理表象。

促成某种新观念,个性品质加入或观念间的重新组合的动力是需要与现实的差距。

智力是该系统的“中央处理器”,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知识即创造性思维加工的信息,包括知识结构、经验和体验。个性品质是创新素质的内部环境,包括动机、意志、气质、个性特征和进取精神等。个性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新素质的水平。

2.创新素质的特征

创新素质是多种心理机能的综合系统,是人类智能的高级表现形式。创新素质的基础是一般思维,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在一定的环境下,创新思维在感觉(视、听、嗅、触、味)、知觉(空间、时间、运动)、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意志、气质等多种心理机能的综合系统。

创新素质依存于客观现实。无数客观事物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引起大脑的反射活动,产生了心理现象。创新素质是一种复杂的、特殊形式的心理现象。在创新运行过程中,大脑就像一个“加工厂”,它把客观现实在头脑里的反映当作原材料进行加工,从而制造出新产品。没有客观现实在头脑里的反映,创新就成了“无米之炊”。

创新素质具有能动性创新素质依存于客观现实,但对其反映并不是简单和被动的,而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当客观事物在头脑中映像时,头脑中的观念对象和新的映像未必一致,它是根据自身的价值趋向和需求来对客观事物形成观念的。在受到自身需求的影响下,思维因素积极、主动地组成的连接方式。多种心理机能共同参与,促成了新思想或新事物的产生。

创新结果具有新颖、独特性、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创新的产品是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可能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新学说,也可能是一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这些成果必然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但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创新素质是可以培养的。客观事物及其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它在人们头脑反映出的观念化思维因素也呈现出无穷性。人们可以选取任意一个思维对象,从该对象无穷多的属性中任选某种属性;可以在思维因素构建连接模式时,任选无穷多中的一种形式。只要这种选择恰当,能够组成适合主体的目的、需求和价值的连接方式,旧能取得成功的创新。由此可以看出,人人皆具有创新潜力,这种潜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实验研究证明,创新思维是可以被激发和培养的,创新素质同样也是可以被激发、培养和提高的。

3.创新素质是现代人才的特征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现代人才的需求多种多样,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需要社会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等类型的各种人才。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创新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其中,创新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决定性因素,越是竞争激烈,其决定性意义就越显得重要。

人才的价值是通过其劳动成果来评价的。其劳动成果是否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大是小,能产生多大的经济价值或社会效益,就决定了这个人才的价值高低。如果没有创造性,即使知识广博,也很难取得创造成果,不能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地推动事业发展。哈佛大学的原校长普西认为:有无创造性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著名的经济学家雄彼德也把企业家的工作简捷地描述为“创新性的破坏”。处在当今充满竞争的新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理性成为至关重要的生存法则。当年26岁的程序设计员丁磊,在中国网络公司此消彼涨的浪潮中,创立了“网易”,率先推出免费个人邮件服务和国内第一感虚拟社区,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无偿化的创新服务,在网络行业中快速崭露头角并站稳脚跟。因此,创新素质是现代人才的主要特征。

良好的创新素质能使一个人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专题研究表明,人类自身能量目前被挖掘出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专家认为,一般人只用了自身能量的10%,甚至还更小;个人的大脑中储存知识的容量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约1800万册)的50多倍。这就是说,我们自身能量的开发潜力还非常大。提高创新素质,就能够把自身蕴藏的巨大潜能更多地发挥出来,解决实现社会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事业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良好的创新素质能使一个人顺利地融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竞争激烈的各类用人单位中找到立足之地发挥创新才干,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依靠其卓越的创新素质取得了理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甚至加快了历史发展进程。热力学的创立和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创立使人类进入了原子时代;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连网的出现使人类走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带来了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这些事充分说明了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对于社会的巨大作用。

任何用人单位,不管它处于什么状态:濒临破产,惨淡经营,效益良好,势头正旺,如日中天,只要他们决心奋发图强,保持“一流”,都会同样渴望创新型人才。只有创新型人才,才有能力打破僵局,力挽狂澜;才有能力独辟蹊径,开创新局面;长有能力居安思危,强占新的“制高点”,永不停顿,与时俱进。